第 版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13 5 - asianculture.com.t€¦ ·...

2
鄉親的士氣和信心,去喚醒在地公民運動,去凝聚集體 意志,一起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所有的起心動念, 都是為了保住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美麗的國家──台 灣。雖然我知道,去做,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去做,就 是零,就是原地踏步。所以我們就放手一搏了。 在熱情中行動,在理性中休息與思考。我的行動也 更加深我對筆耕的寄望。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年紀愈增長,愈能體會。 想起終生為巴勒斯坦建國喉舌的薩伊德所說:「喚醒批 判意識,改變就成為可能。」所以,我的筆大概不會停 止轉動。除非,台灣的民主制度真正走向監督制衡並立 的正常化;除非,我們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被世界各國 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與其坐著期待夢想成真,不如點點滴滴去播下夢想 的種子。我深信終有一天,這些種子將會開花結果,由 一棵小樹變成一整片綠意盎然的大森林。 在此,我要鄭重感謝應允為我出書的允晨文化公司 發行人廖志峰先生。他的爽快答應讓我心中大石頭遽然 放下。也感謝編輯群的全力幫忙讓本書順利付梓。更要 感謝我最敬重的好友們,包括詩人李敏勇、評論家吳錦 發和曹長青、謝志偉,在百忙中依然抽空為我寫序。 最後,要謝謝外子辜寬敏先生。如果沒有他的鼓勵 和多年的教誨,我的「政治常識」大概不會如此「突飛 猛進」。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人格特質和精神,向我 活生生地展現了:什麼叫做「做為一個台灣人的尊嚴和 驕傲」! 在靈魂深處,我耕耘生命之美;在幽暗角落,我繼 續打造尊嚴之國。 本書的研究補助來自於台灣民主基金會以及交通大 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持續 研究台海十七世紀地緣政治情況、台灣外省人對國家認 同辯論的持續變化、2008年後台灣對中國的新政策以及結 合歷史學與地緣政治研究的可能性。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 心(CNRS)提供我一個在法國殊為難能可貴的休假研究 身分,讓我得以暫時離開教職回台進行研究。我此次居台 期間深受下列兩個單位的照顧: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的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CEFC- Taipei)以及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我對於 這段期間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在此表達深切的感激之意,讓 我得以暫別繁忙的教學工作而完成我的研究。 然而,本書當中所提及的概念大多萌芽於我的教 學工作:「價值觀的地緣政治」(它是我在里昂政治學 院所開設的地緣政治理論課程的主軸)、台海「歷史性 比較地緣政治」(發展於巴黎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 所教授的台灣史課程)以及台灣外省人的中介時期(源 自於我先在巴黎政治學院、後來在里昂高等師範學院所 開設的台灣海峽地緣政治與認同政治的課程)。至於 「中間路線」這個概念,並非來自筆者的教室,而是任 何一個深信民主價值的人都擁有的基本信念:身為民主 制度的熱烈擁護者,筆者認為改革優於革命、溫和優於 激進。但排除激進並不表示我們要對攻擊民主的措施噤 聲或坐視失去自由的末日到來。筆者在本書中想表達的 是,「中間路線」雖然是很難堅持的,但卻是必要的。 身為一個政治學者,筆者試著進一步地釐清甚麼是「中 間路線」:當一個政黨面臨對其政治議程不利的社會趨 勢時,它有那些應對的選項。筆者在本書說明它有五個 可能性:反對、適應、放棄、操作以及等待。筆者的 論述希望補充Albert O. Hirschman知名的Exit, voice and loyalty一書理論,乃特別針對政黨而非Hirschmann所注重 的消費者。而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親中不反統」 的國民黨對於近二十年來台灣認同深化的反應,正是驗 證筆者理論的最佳案例。 「台灣閾境性」則是筆者在教學之餘慢慢地思索 的概念,它是筆者多年從事台灣與中國研究而來的結 果。這個概念剛好可以把台灣歷史、認同政治以及在地 這次拙作《日本‧台灣‧中國 挑戰建立新關係》 一書,能由允晨文化以「台灣出使記」為書名出版中文 版,帶給我無上的歡欣。本書出版的目的,原是希望讓 日本人對當前的台灣及環繞台灣的國際局勢有更進一步 的瞭解,但若能同時讓台灣人知道我這位日本人是如何 看待台灣局勢的話,更讓我感到榮幸。 本書在日本出版已歷時約一年,在此期間,有關日 本、台灣與中國的三角關係,我想提出兩個新的觀察面 向。第一是台灣人對於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侵襲日本 東北地方的大災難之反應。在這場浩劫後,台灣人對日 本人所表現出的深切關懷及鼓勵的情意,我認為這在瞭 解日、台關係上值得一提。 關於這點,我曾在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朝日新 聞》的「我的視點」專欄中投書,請容我在此轉載此 文: 日、台的連帶感及亞太地區維持平衡 最近,到台北出席一場研討會之際,台灣友人教 了我這句話:「患難見真情。」正苦於地震、海嘯、核 災事故這三大痛苦的日本,這次獲得來自台灣的賑災 款一百八十億日圓,是所有外國的賑災款當中最大的 金額。讓日本人重新瞭解到這平時忽略的「鄰居」之情 義。與日本無正式邦交關係的台灣人,為何會對日本的 苦境寄予這般的同情,並不斷高喊「日本加油」,盼日 本能東山再起呢? 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是日本。二○○七年,我在台 灣擔任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期間,一項民調顯示, 台灣民眾最喜愛的國家,日本超越美國躍居第一,這讓 我感到很驚訝。至今的民調結果仍是如此。往來於日本 緣政治上的情況歸納成三角關係的模型。2009年法國漢 學研究學會舉辦了有關當今法國學界的漢學研究狀況 Les assises de la sinologie),筆者接受學會的邀請, 解釋法國的台灣學。除卻分析該國台灣專家所做過的 研究,取而代之探索台灣學的本質論(The ontology of Taiwan studies):台灣研究的範圍何在?與中國研究究 竟有甚麼關係?是否能夠當作一個自主的領域?在寫作 該文章的過程當中,目的是顯示出台灣學的確可以單獨 地組成研究領域是有正當性的。而我們不能否認它與中 國研究的密切關係,同時也不能把它視為中國研究的次 領域。筆者覺得上述兩個看法均是基本教義的看法。 幾個月後,筆者在倫敦的英國國家學術學院(British Academy)及亞非學院(SOAS)共同舉辦的另一個學 術會議中發表該文章的英文版。與會的幾位是我所敬重 的學者,包括林滿紅教授、Joseph Wong教授以及Dafydd Fell教授等人,覺得這個概念足以描述台灣研究的特徵以 及它與中國、東亞區域與全球社會的關係。筆者發現常 常被視為是邊陲性或正在被邊緣化的台灣的地緣政治情 況反而是「閾境」的。 因此,此書的架構從本來要探討台灣民主體制轉變 到另一個目的,也就是探索複雜的、多面向性的台灣歷 史與其政治化、島內的認同政治及族群問題辯論,以及 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情況這三個面向之間的關係。本書 進行的研究不單是上述三角關係今日的情況,而跨世紀 地比較十七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的情況,探討在地緣 政治上它們兩者之間是否有類似的邏輯。比較兩個時空 距離較大的兩個時代有其侷限,因此筆者謹慎地評估進 行這種比較時所必要涉及的條件。首先要警覺到兩個時 期的脈絡差異,在哪些基準點才能真正地進行比較。本 書從宏觀的角度選定進行時期的地緣政治邏輯之比較, 但這並不表示兩者之間難以計數的差別被忽視。這是本 書所稱為「歷史性比較地緣政治」的研究。「台灣閾境 性」因此成為本書之主題、理論、主軸與架構。跟筆者 2004 年所著的《風和日暖》一書一樣,此續作是以漢 字、特別針對台灣讀者而寫成的。 筆者在此要感謝我的幾位學生,他們熱切地幫助蒐 集我所需要的文獻資料;在我不知如何適切地以華文表 13 劉婣伈 4 20112冬季號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493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中華鄰國:台灣閾境性 ◎廖志峰 ……一切都可以回憶,但是要善於回憶,要歌頌… 《古拉格群島》.索忍尼辛 小廖: 我几經周折,終于抵達了柏林。《我的證詞》的德 文新書發布會,將于7月21號在柏林召開。英文也正在翻 繹,書稿已經由出版社寄給了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得到 极高評价。我在德國呆到9月,將去美國,進行《上帝是 紅色的》宣傳,然后去澳洲。好了,暫時寫几句。 老廖 201172日,中國作家廖亦武從中國邊關出境, 經越南河內,借道波蘭華沙,終於抵達柏林。7 15 在圖賓根公開亮相,朗讀他被中國官方抄走三次,終於 正式出版的著作《六四.我的證詞》德文版《為了一首 歌和一百首歌》,比起中共十萬里長征,這條轉進的道 路,更為曲折、漫長.充滿諜戰意謂。突然之間.廖亦 武旋風攻佔了德國所有重要媒體版面,這本新著也登上 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累積三週銷售量已達 二萬三千餘冊,仍持續熱賣中。這種聚光的熱度能量, 想必令眾多中國作家艷羨,當然也包含台灣作家在內。 這股旋風不只於歐陸,現在又從歐陸橫捲大西洋,到了 美國。他參加了由《紐約客》主編主持《上帝是紅色》 的新書發表會,期間還抽空訪問美國學術重鎮的哈佛大 學,與專家學者及學生對談。這種媒體專訪不斷,採訪 的大規格和熱度,都已是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高度。 然而,台灣的讀者仍然不太清楚,廖亦武是誰?寫了甚 麼作品?何以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和注意? 深得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穆勒女士和 《魔鬼詩篇》的作者魯西迪讚賞的他,在中國得到的注 意或許並不很大,他長期關注中國的底層民眾,不屬於 國家的一級作家,也不在作家協會之列,誠如一家中國 媒體的社論就以「不太知名作家」來為他量身,更說他 「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確是的評,作家隊伍,濟 濟多士,如過江之鯽,能活在公眾視野者有數,本不足 怪;可怪的是,何以獨為此君專文佈告?然則,另一個 訊息是,為何廖亦武會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包含歐 美在內的西方文壇是錯看了嗎? 為什麼把這一個活在公 眾視野之外,又不屬於國家一級作家的廖亦武捧上天 ? 從這個角度看,西方世界對中國民情的掌握還真的 是,嗯,出人意表。如果你讀過廖亦武的作品,就會知 道他寫了哪些書,你會知道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在一 個發展經濟是硬道理的社會,沒有人想讀廖亦武的作品 誰會想讀呢?索忍尼辛在《古拉格群島》中說得好: 如果回憶千百萬人的苦難,那就會歪曲歷史的前景!如 果刨根問底地探求我國風習的實質,那就會使物質上的 進步黯然失色!最好還是去回憶鼓風爐、軋鋼機、挖通 的運河,不,運河不要回憶⋯⋯⋯⋯那就去回憶科雷馬 的金子吧,不,這也不要⋯⋯一切都可以回憶,但是要 善於回憶,要歌頌⋯⋯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書中自有 黃金屋與顏如玉的古訓,全被打破,只剩想像中的七寶 樓台,拆下來不成片段。他的先鋒派詩人身分和文學 理想早在一九八九年進入分水嶺,從雲端摔落底層,到 二○○八年五月一場四川汶川大地震,又重新摧毀了一 次,像懲罰著薛西弗斯的巨石。大國崛起的夢,徹底粉 碎了,遑論身為人的尊嚴⋯⋯。如果說他寫的題材屬於 觸犯國家禁忌,某種程度來說,的確可以看成以衝撞為 文學資本,但為何要衝撞?沒有其他題材可寫了嗎?何 以不歌頌書寫紙醉金迷的小資生活?先鋒派詩人的張狂 轉化成江湖賣藝的倔傲身板,風花雪月的詩句化成見證 史實的鏗鏘話語,外人很難測度「六四」這個影響中國 人命運的事件究竟有多深遠?會持續多久?若以台灣經 驗來參照,發生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對國 民黨政權的質疑到今天仍然沒有過去,因為黨國體制並 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事實仍未完全揭露,而公義尚未彰 顯。屬於上帝的篩子,雖然篩得很慢,但篩得很細⋯ ⋯。 沒有人想到廖亦武在16次被官方拒絕出境簽證後終 於得以出國訪問,會得到歐美文壇和媒體讀者的瘋狂追 逐,好像他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這些都不是寫作 底層訪問的廖亦武在開始寫作時可以預想得到的。就像 在一九八九年之前,他也不曾料想過自己會因為寫一首 長詩《大屠殺》,拍攝一部音樂詩劇《安魂》而身陷中 國囹圄四年多。而在經歷了身毀名裂和妻離子散之後,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高格孚 ◎池田維 值,且對日本人懷親近感及善意的 鄰居。 另外,日本人如何看待日、 台關係呢?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稍 做說明。位於東京的台北經濟文化 代表處於二○一一年五月委託尼爾 森公司針對一千名日本人實施調查 (未包括震災區民眾),並於五月 底公佈調查結果。對於目前的日、 台關係,回答「算是良好」的有 七十二‧五%;回答「非常良好」 的有十八‧七%,這兩者加起來, 顯示超過九十%的人認為「日、台 關係良好」。此外,問到是否信賴 台灣的問題時,回答「基本上是信 賴」的有六十四%;回答「非常信 賴」的有二十‧二%,兩者相加, 可知有超過八十%的日本人是信賴台灣的。 正如這般,當前日、台雙方是本著信賴的基礎上在 維持及發展良好的關係。 第二點是,二○一○年九月在尖閣諸島海域發生中 國漁船與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相撞事件及其帶來的 影響。這事件發生時間幾乎與這本書出版的時間重疊。 二○一○年九月七日,中國漁船在日本的領海內進 行違法捕撈,對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做出故意「衝 撞」的行動。 之後,就如後來被公佈的部份錄影帶所呈現的,中 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擦撞、撞船,並非單純的事件。日 本政府在九月八日將中國漁船船長以涉嫌妨礙公務為由 予以逮捕,但九月二十四日,這名中國漁船船長以保留 處分的情況被釋放。從這位中國漁船船長被逮捕到釋放 的十六天之間,中國方面表示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並 拘留了四名日本商人,理由是他們 未經許可進入軍事警戒區。 這些中國方面所採取的報復式 行動,嚴重地傷害日本人對中國的 情感,將日本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 提升到空前的高點。同時,在日本 國內,菅直人內閣前後不一的各種 舉措備受日本民眾責難,不滿的聲 浪急遽升高。 在這事件後不久,《讀賣新 聞》(二○一○年十月五日)所 作的民調顯示,受訪的日本人當 中,回答「中國不可信」的比例為 八十四%;回答「中國的報復措施 太過分」的比例高達八十九%。此 外,尖閣諸島事件及在南海紛爭 中,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 國家之間的對立,還有今年八月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下 水試航等,都成為中國霸權主義的表徵,使得周邊各國 對中國的戒心提高。 此外,針對中國的軍備擴張持續維持不透明性、 企圖往海洋發展行動一事,今年八月初日本政府公佈的 《防衛白皮書》使用了「高壓式的」這樣的形容詞,並 且記載為「今後的方向性讓人不安」。《防衛白皮書》 中還指出,中國應體認到自己身為大國的責任,共享國 際規範,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會對日本這樣的 疑慮強烈反彈,認為日本又在煽動「中國威脅論」、並 強調中國增強軍備只是為了自衛而已。 今後,日本、台灣、中國這三角關係的走向,還有 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參與,這些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 定而言,仍會是重要的因素吧。 2011115日於東京 台灣出使記 與台灣之間的觀光客每年平均逾二百萬人,採用日本新 幹線技術的台灣高速鐵路,從二○○七年通車以來,目 前也一直運作順暢。 日本對台灣長達五十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 的統治,就如台灣的中學教科書所記載的,在對台灣人 不平等的待遇等是有些缺陷,但整體而言,在社會基礎 建設、教育、衛生等現代化基礎的建立上,所扮演的角 色是受到肯定的。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二○○九 年颱風引起的八八水災,最先派遣緊急救援隊到台灣的 都是日本,這大幅影響到台灣人民如何看待日本。這種 日、台之間的「連帶感」,正是台灣人這次對日本寄予 同情、慰問的原因吧。 再深入探討的話,台灣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背 後因素存在著環繞台灣的冷峻的國際局勢。當前支持台 灣的是中國、美國、日本等國之間微妙的力量平衡,如 果日本的力量因大震災而弱化的話,台灣人可能會憂心 力量失衡。 中國的立場是,如果台灣要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話, 就會動武對付。另一方面,美、日的立場是,期待中國 與台灣能透過對話,進行和平的解決,而不支持台灣的 現狀遭到片面的改變。台灣有九成的選民選擇不獨立也 不統一的「維持現狀」。對台灣而言,最大的課題是與 軍力和經濟力崛起的中國隔著台灣海峽,應保持何種關 係與距離?對此,日本不喪失力量這一點顯得很重要。 日本人對於台灣人的善意可以如何回報呢?我認 為盡可能在各個領域加強日、台之間的關係,並對期待 參與國際社會的台灣給予支持,應是理所當然的。最重 要的是,不要忘記日本有個共享自由、民主、人權等價 卻又突然揚名異國,與當世文豪比肩齊坐,這是上帝開 的玩笑,還是恩給的榮耀呢? 虛名之外,要問的是,究竟廖亦武為什麼寫作?為誰 寫作?而我們又因何出版?寫作《一九八四》的喬治‧ 歐威爾曾在一篇文章中明揭他的寫作意圖:我所以寫一 本書,是因為我有一個謊言要揭露,我有一個事實要引 起大家的注意⋯⋯。一九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 忍尼辛的得獎致詞就是〈為人類而藝術〉,寫作和出版 的意義在此 為了普世的人道價值。若說,俠是以武犯 禁.文人自然也只能執筆成干戈了。我曾問廖亦武他最 喜歡的作家是誰,心目中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是甚麼,最 想寫出的作品又是甚麼?聰明的讀者對他的回答應不會 意外:我最喜歡的作家是索忍尼辛和司馬遷;最喜歡的 作品是《古拉格群島》和《史記》:最想出版的作品是 《我的證詞》和《六四群體證詞》。索忍尼辛所描寫的 蘇聯社會是一片汪洋,到處是由古拉格(國家機器)所 設置的監獄如同島嶼遍佈海上﹙蘇聯全境﹚,生活在中 國對這種處境不會陌生: 在我們生活的漫長曲折的道路上,我們時常沿著一 些圍牆、圍牆、圍牆—— 木頭做的、土坯砌的、磚砌 的、混凝土的、鐵的——幸福地疾馳而過,或者不幸地 踟躕而行。我們沒有思索過,它們的後面是什麼?我們 既不曾試圖用眼睛也不曾試圖用悟性往那後面窺看一下 ——而那裡恰好正是古拉格之邦開始的地方。而且我們 也沒有察覺在這些無盡頭的圍牆上有著無數修得結結實 實的、偽裝得很好的小門。所有所有這些小門都是為我 們準備的! 《古拉格群島》.索忍尼辛 為我們而準備的小門,和暗夜的緝捕,多麼寫實的 記憶,這爿烏雲,從西伯利亞上空,橫亙中國全境,一 直遮覆到台灣綠島。就因為人的倏忽消失,蒐集劫餘者 的證詞就相形重要,以補充史實的闕漏和見證時代: 無文字記載的年代過去得越多,搜存倖存者們分散 的見證就越困難。這些見證告訴我們-------製造假案在機 關成立的早期就開始了,這是為了使人感覺到它們經常 的不可替代的救世活動⋯⋯。 《六四‧我的證詞》在寫作精神上既遙映蘇聯老大 哥的《古拉格群島》,作者本人的遭遇也同步回溯中國 文字獄的傳統,史學家及文學家司馬遷不就是典型嗎? 在刑餘之後,懷著一種「身毀不用」的深切恥辱寫下 《史記》這部傳世不朽的鉅著,司馬遷還以同樣遭遇的 往聖來開慰自己: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 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 論兵法⋯⋯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 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所幸的是,司馬遷並沒有遭到三次抄走書稿又重新 寫作的命運,這是他的幸運,但比之司馬遷,廖亦武在 牢中吃的苦頭倒也不遑多讓。還好,為了活著寫下精神 證詞,成為他的生存動力。 荷塔.穆勒女士以〈此地的憤怒.彼岸的溫柔〉 來歡迎和寬慰造訪德國的廖亦武,她同時也以當年帕斯 捷爾納克的《齊瓦哥醫生》要在海外出版的秘辛來對照 《證詞》的出版之旅,這種真正被禁制的聲音,也許剛 好顯示出作品的真實性以及背後牽動的力量不容忽視。 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不太知名的中國作家」才會得到 文明世界如此的注目,「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是不 錯的,因為官方媒體所定調的「公眾視野之外」,正是 生活在底層的庶民大眾:台灣社會和文壇,又何嘗不然 呢? 這個中國作家的旅行會如何發展?他最終會不會回返 中國,只有作者本人知道,我卻突然想起沈從文的傳世 名作《邊城》的結尾.女主角翠翠所等待的伊人:這個 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情況。無論是針對過去的或現代、東方的或西方的脈絡 以及強國霸權或小國的外交等情況,研究「利害相關 者」(stakeholders)的價值觀,對與地緣政治分析的確 都有利。本書的第一章分析1683年鄭氏政權與施琅進行 談判妥協時,特別以「價值觀之地緣政治」此概念來釐 清第一封投降奏摺的作者,為了說服對方(康熙皇帝) 而「動員」的哪些共同價值。1683年夏天的台海地緣政 治的情況給我們一個「論述上的協商」的好例子。「閾 境性」這個新概念一樣也必須被筆者或其他學者在其它 脈絡裡善加引用,才能變成真正的典範。無論是台灣或 國外的學者所作的研究,台灣學必須產生許多可以應用 在其他脈絡的新概念與方法論,才能真正的對學術全球 化有貢獻,而不只是在台灣脈絡裡套用來自國外的理 論,就如同蕭新煌老師呼籲我們應該做的。 筆者在此想感謝六名研究生或朋友們幫我美化我的 華文:法國里昂大學東亞學院博士生尹明、國立政治大 學亞太研究博士學位課程張之豪同學(他對本書的第二 章使用的資料有相當大的貢獻)、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 吳姿萱同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蘇子翔同學、長榮大 學台灣研究所賴英泰同學以及鄭亦忻小姐(亦忻,新婚 快樂!)。在撰寫的過程中筆者從他們身上受益良多, 同時也希望他們一樣從中獲益。本書如果有良好的文 采,那要歸功他們;而筆者必須負責其他文意不通順的 部份。 自從《風和日暖》2004 年的出版,筆者感到有一 點驚訝:它還是被許多人稱為是我博士論文的中文版翻 譯。事實上,它是我論文的一小部份而已,而且還增加 了一些新的分析;再加上,就如筆者在該書的序寫的, 它並不是由別人翻譯的。在此特別強調這點的原因是, 筆者自己直接用華文寫這兩本書以及請研究生幫忙把我 的中文潤飾,不但更有意思,更有其必要性:之前試過 請人翻譯我的作品發現其中的誤會不勝枚舉,因此選擇 上述的、備感艱辛、但趣味橫生又較可靠的寫法。在撰 寫關於複雜又敏感的議題時,用外文寫作固然有其難 處,但十分值得。多次發生的是,同學與筆者想了半天 到底怎麼樣說出來會最正確、最清楚、最能表情達意: 這真是「教學相長」。 台灣在馬英九政府的領導下,尋求能夠繞過棘手的 主權爭議並改進兩岸關係的道路。而國內的批評指出, 這種政策的實際走向將危及台灣的主權。過去李登輝與 陳水扁試圖與中國打交道,同時堅定重申中華民國在台 灣的主權,唯歷經二十年的嘗試終歸失敗。面對中國, (文轉二版) 生之美學 國之尊嚴 內在革命 只有我們行為中的道德意義,能為人生帶來美與尊 嚴。 ──愛因斯坦 這兩年多以來,經常在全國各鄉鎮辦演講,總會遇 到讀者問我:「王小姐,你有出書嗎?我已經將你的文 章剪成一冊剪貼簿了。很辛苦呢。你趕快出書吧。」常 常被問,問多了自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而下定決心, 準備出書。 其實,二十多年來編雜誌、寫文章、打筆仗,從來 未曾想過出書。因為寫每一篇文章對我而言,就像是在 打仗。是思想之杖,是意識和心靈的對陣。總覺得必須 有所為,必須盡點力量,讓心愛的島國不致繼續傾頹。 直到最近,才終於興起出書念頭。 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大概是二十幾年來散見在報 章雜誌的散文和評論。大多發表於《自立晚報》、《台 灣日報》和《自由時報》。其中多篇是近兩年來發表於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的文章。有些舊文現今讀 來,彷彿時效未過。這似乎意味著台灣有很多根深蒂固 的問題,依舊存在。燃燒青春火焰,渴望照亮幽暗的心 靈角落。可是一溜煙二十多年過去了,幽暗角落好像還 在那裡,揪著邪惡的眼光等待隨時出手。 這場思想的鬥爭彷彿尚未停歇。中國黨統治台灣 五十多年所造成的重污染,比想像中更為嚴重,已經深 入台灣人民的意識和心靈。 ◎王美琇 達較特殊的想法時,他們適時地提供建議。這不僅關乎 筆者的中文能力而已,更是如何把這種想法從一個異文 化的脈絡融入另一個文化或語境。然而,由於近二十年 在台灣進行的田野研究,筆者希冀能夠對台灣與中華文 化的脈絡裡的概念、信念、想法與學術傳統熟稔,而非 毫不思索地把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概念直接移植到要研 究的本土脈絡。在此必須強調的是,筆者因為對台灣與 中華文化的深情以及對全球社會多元化的承諾,本研究 從起始試著從兩個文化傳統的出發點同時發展出新的觀 念。如前所述,這是筆者第二次用華文寫作:事實上, 用法文或英文書寫不僅對於筆者的學術生涯較為有利, 且簡單得多;但這種挑戰也值得:第一,能作就得作; 第二,先前筆者對自身作品被譯著的品質感到遺憾;最 後,希望此方式對西方與台灣的學術與公共辯論能有比 較直接的貢獻。 本書提供的主要想法來自於台灣這個特殊的田野, 筆者留在法國或歐洲可能無法產生這些概念。把台灣對 中國的特殊關係稱為具有「閾境性」的特徵即是最佳案 例。筆者在本書中所發展的「價值觀之地緣政治」則是 在其他脈絡裡而衍生的。如前所述,它就是筆者教授地 緣政治理論課程之主軸:本來此概念跟我的台灣研究沒 有很明顯的關係,但很快就發現也可以用來分析台灣的 我始終認為,台灣人如果沒有經歷一場真正的內 在革命,一場有關尊嚴、自信、勇氣和追求真實的內在 革命,我們要在這塊生長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為「台 灣」的正常國家,恐怕難上加難。 沒有勇氣追求夢想的民族,不可能建立一個令世人 尊敬的國家;沒有勇氣追求真實與實踐夢想的政治家, 更不可能奢求其改變惡劣的現狀,以及建立一個讓人民 擁有光榮和驕傲的國家。 近幾年我積極投入政治運動,好友問我:「美琇, 政治真的有那麼好玩嗎?」事實上,我並不喜歡政治實 務,但是,我更痛恨活在一個虛假的國家裡,假裝一 切都沒事而雲淡風輕地過日子。尤其,當我知道歷史 真相,知道有一個罪惡的政黨用盡一切欺瞞手段,對國 家、土地、人民和民主制度進行無止盡的汙染。如果我 繼續保持沉默,我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也無法安穩入 睡。 所以,我採取行動了。 在二○○八年民進黨政權落敗後,在本土陣營氣勢 最低迷的時候,我邀請好友陳麗貴導演製作了「紅色戒 嚴」記錄片,旋即展開全國十七場的巡迴演講。然後又 在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開始,在許多前輩和夫婿辜 寬敏先生的號召帶領下,我們率領工作團隊浩浩蕩蕩推 動起全國三一九鄉鎮的巡迴演講。為的是,去鼓舞各地 2012年 春季注目新書 方以智晚節考 余英時著 移動的桃花源 石守謙著 與大師對話 班.納帕斯堤克(Ben Naparstek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卡洛斯.富安蒂斯 Carlos Fuentes暨允晨文化 30 週年展 2012 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 攤 位 號:世貿一館 綜合書區B301(信義路電影館入口) 間:201221日(三)~26日(一) 優惠訊息:單本79折,兩本75折,三本以上7多餘的人 寒秀 華文世界.台灣獨家 與大師對話 班.納帕斯堤克 Ben Naparstek

Transcript of 第 版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13 5 - asianculture.com.t€¦ ·...

Page 1: 第 版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13 5 - asianculture.com.t€¦ · 繹,書稿已經由出版社寄給了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得到 极高評价。我在德國呆到9月,將去美國,進行《上帝是

鄉親的士氣和信心,去喚醒在地公民運動,去凝聚集體

意志,一起擔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所有的起心動念,

都是為了保住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美麗的國家──台

灣。雖然我知道,去做,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去做,就

是零,就是原地踏步。所以我們就放手一搏了。

在熱情中行動,在理性中休息與思考。我的行動也

更加深我對筆耕的寄望。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年紀愈增長,愈能體會。

想起終生為巴勒斯坦建國喉舌的薩伊德所說:「喚醒批

判意識,改變就成為可能。」所以,我的筆大概不會停

止轉動。除非,台灣的民主制度真正走向監督制衡並立

的正常化;除非,我們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被世界各國

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與其坐著期待夢想成真,不如點點滴滴去播下夢想

的種子。我深信終有一天,這些種子將會開花結果,由

一棵小樹變成一整片綠意盎然的大森林。

在此,我要鄭重感謝應允為我出書的允晨文化公司

發行人廖志峰先生。他的爽快答應讓我心中大石頭遽然

放下。也感謝編輯群的全力幫忙讓本書順利付梓。更要

感謝我最敬重的好友們,包括詩人李敏勇、評論家吳錦

發和曹長青、謝志偉,在百忙中依然抽空為我寫序。

最後,要謝謝外子辜寬敏先生。如果沒有他的鼓勵

和多年的教誨,我的「政治常識」大概不會如此「突飛

猛進」。更重要的是,他用他的人格特質和精神,向我

活生生地展現了:什麼叫做「做為一個台灣人的尊嚴和

驕傲」!

在靈魂深處,我耕耘生命之美;在幽暗角落,我繼

續打造尊嚴之國。

本書的研究補助來自於台灣民主基金會以及交通大

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持續

研究台海十七世紀地緣政治情況、台灣外省人對國家認

同辯論的持續變化、2008年後台灣對中國的新政策以及結

合歷史學與地緣政治研究的可能性。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

心(CNRS)提供我一個在法國殊為難能可貴的休假研究

身分,讓我得以暫時離開教職回台進行研究。我此次居台

期間深受下列兩個單位的照顧: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的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台北分部(CEFC-

Taipei)以及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我對於

這段期間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在此表達深切的感激之意,讓

我得以暫別繁忙的教學工作而完成我的研究。

然而,本書當中所提及的概念大多萌芽於我的教

學工作:「價值觀的地緣政治」(它是我在里昂政治學

院所開設的地緣政治理論課程的主軸)、台海「歷史性

比較地緣政治」(發展於巴黎國立東方語言與文化學院

所教授的台灣史課程)以及台灣外省人的中介時期(源

自於我先在巴黎政治學院、後來在里昂高等師範學院所

開設的台灣海峽地緣政治與認同政治的課程)。至於

「中間路線」這個概念,並非來自筆者的教室,而是任

何一個深信民主價值的人都擁有的基本信念:身為民主

制度的熱烈擁護者,筆者認為改革優於革命、溫和優於

激進。但排除激進並不表示我們要對攻擊民主的措施噤

聲或坐視失去自由的末日到來。筆者在本書中想表達的

是,「中間路線」雖然是很難堅持的,但卻是必要的。

身為一個政治學者,筆者試著進一步地釐清甚麼是「中

間路線」:當一個政黨面臨對其政治議程不利的社會趨

勢時,它有那些應對的選項。筆者在本書說明它有五個

可能性:反對、適應、放棄、操作以及等待。筆者的

論述希望補充Albert O. Hirschman知名的Exit, voice and loyalty一書理論,乃特別針對政黨而非Hirschmann所注重

的消費者。而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親中不反統」

的國民黨對於近二十年來台灣認同深化的反應,正是驗

證筆者理論的最佳案例。

「台灣閾境性」則是筆者在教學之餘慢慢地思索

的概念,它是筆者多年從事台灣與中國研究而來的結

果。這個概念剛好可以把台灣歷史、認同政治以及在地

這次拙作《日本‧台灣‧中國 挑戰建立新關係》

一書,能由允晨文化以「台灣出使記」為書名出版中文

版,帶給我無上的歡欣。本書出版的目的,原是希望讓

日本人對當前的台灣及環繞台灣的國際局勢有更進一步

的瞭解,但若能同時讓台灣人知道我這位日本人是如何

看待台灣局勢的話,更讓我感到榮幸。

本書在日本出版已歷時約一年,在此期間,有關日

本、台灣與中國的三角關係,我想提出兩個新的觀察面

向。第一是台灣人對於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侵襲日本

東北地方的大災難之反應。在這場浩劫後,台灣人對日

本人所表現出的深切關懷及鼓勵的情意,我認為這在瞭

解日、台關係上值得一提。

關於這點,我曾在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朝日新

聞》的「我的視點」專欄中投書,請容我在此轉載此

文:

日、台的連帶感及亞太地區維持平衡

最近,到台北出席一場研討會之際,台灣友人教

了我這句話:「患難見真情。」正苦於地震、海嘯、核

災事故這三大痛苦的日本,這次獲得來自台灣的賑災

款一百八十億日圓,是所有外國的賑災款當中最大的

金額。讓日本人重新瞭解到這平時忽略的「鄰居」之情

義。與日本無正式邦交關係的台灣人,為何會對日本的

苦境寄予這般的同情,並不斷高喊「日本加油」,盼日

本能東山再起呢?

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是日本。二○○七年,我在台

灣擔任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期間,一項民調顯示,

台灣民眾最喜愛的國家,日本超越美國躍居第一,這讓

我感到很驚訝。至今的民調結果仍是如此。往來於日本

緣政治上的情況歸納成三角關係的模型。2009年法國漢

學研究學會舉辦了有關當今法國學界的漢學研究狀況

(Les assises de la sinologie),筆者接受學會的邀請,

解釋法國的台灣學。除卻分析該國台灣專家所做過的

研究,取而代之探索台灣學的本質論(The ontology of Taiwan studies):台灣研究的範圍何在?與中國研究究

竟有甚麼關係?是否能夠當作一個自主的領域?在寫作

該文章的過程當中,目的是顯示出台灣學的確可以單獨

地組成研究領域是有正當性的。而我們不能否認它與中

國研究的密切關係,同時也不能把它視為中國研究的次

領域。筆者覺得上述兩個看法均是基本教義的看法。

幾個月後,筆者在倫敦的英國國家學術學院(Bri t i sh

Academy)及亞非學院(SOAS)共同舉辦的另一個學

術會議中發表該文章的英文版。與會的幾位是我所敬重

的學者,包括林滿紅教授、Joseph Wong教授以及Dafydd

Fell教授等人,覺得這個概念足以描述台灣研究的特徵以

及它與中國、東亞區域與全球社會的關係。筆者發現常

常被視為是邊陲性或正在被邊緣化的台灣的地緣政治情

況反而是「閾境」的。

因此,此書的架構從本來要探討台灣民主體制轉變

到另一個目的,也就是探索複雜的、多面向性的台灣歷

史與其政治化、島內的認同政治及族群問題辯論,以及

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情況這三個面向之間的關係。本書

進行的研究不單是上述三角關係今日的情況,而跨世紀

地比較十七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的情況,探討在地緣

政治上它們兩者之間是否有類似的邏輯。比較兩個時空

距離較大的兩個時代有其侷限,因此筆者謹慎地評估進

行這種比較時所必要涉及的條件。首先要警覺到兩個時

期的脈絡差異,在哪些基準點才能真正地進行比較。本

書從宏觀的角度選定進行時期的地緣政治邏輯之比較,

但這並不表示兩者之間難以計數的差別被忽視。這是本

書所稱為「歷史性比較地緣政治」的研究。「台灣閾境

性」因此成為本書之主題、理論、主軸與架構。跟筆者

2004年所著的《風和日暖》一書一樣,此續作是以漢

字、特別針對台灣讀者而寫成的。

筆者在此要感謝我的幾位學生,他們熱切地幫助蒐

集我所需要的文獻資料;在我不知如何適切地以華文表

513

劉婣伈

第 4 版 20112冬季號名 | 家 | 書 | 介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中華郵政台北雜字第1493

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中華鄰國:台灣閾境性

◎廖志峰

……一切都可以回憶,但是要善於回憶,要歌頌…

… 《古拉格群島》.索忍尼辛

小廖:

我几經周折,終于抵達了柏林。《我的證詞》的德

文新書發布會,將于7月21號在柏林召開。英文也正在翻

繹,書稿已經由出版社寄給了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得到

极高評价。我在德國呆到9月,將去美國,進行《上帝是

紅色的》宣傳,然后去澳洲。好了,暫時寫几句。

老廖

2011年7月2日,中國作家廖亦武從中國邊關出境,

經越南河內,借道波蘭華沙,終於抵達柏林。7月15日

在圖賓根公開亮相,朗讀他被中國官方抄走三次,終於

正式出版的著作《六四.我的證詞》德文版《為了一首

歌和一百首歌》,比起中共十萬里長征,這條轉進的道

路,更為曲折、漫長.充滿諜戰意謂。突然之間.廖亦

武旋風攻佔了德國所有重要媒體版面,這本新著也登上

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累積三週銷售量已達

二萬三千餘冊,仍持續熱賣中。這種聚光的熱度能量,

想必令眾多中國作家艷羨,當然也包含台灣作家在內。

這股旋風不只於歐陸,現在又從歐陸橫捲大西洋,到了

美國。他參加了由《紐約客》主編主持《上帝是紅色》

的新書發表會,期間還抽空訪問美國學術重鎮的哈佛大

學,與專家學者及學生對談。這種媒體專訪不斷,採訪

的大規格和熱度,都已是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高度。

然而,台灣的讀者仍然不太清楚,廖亦武是誰?寫了甚

麼作品?何以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和注意?

」 深得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穆勒女士和

《魔鬼詩篇》的作者魯西迪讚賞的他,在中國得到的注

意或許並不很大,他長期關注中國的底層民眾,不屬於

國家的一級作家,也不在作家協會之列,誠如一家中國

媒體的社論就以「不太知名作家」來為他量身,更說他

「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確是的評,作家隊伍,濟

濟多士,如過江之鯽,能活在公眾視野者有數,本不足

怪;可怪的是,何以獨為此君專文佈告?然則,另一個

訊息是,為何廖亦武會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包含歐

美在內的西方文壇是錯看了嗎?為什麼把這一個活在公

眾視野之外,又不屬於國家一級作家的廖亦武捧上天

呢?從這個角度看,西方世界對中國民情的掌握還真的

是,嗯,出人意表。如果你讀過廖亦武的作品,就會知

道他寫了哪些書,你會知道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在一

個發展經濟是硬道理的社會,沒有人想讀廖亦武的作品

誰會想讀呢?索忍尼辛在《古拉格群島》中說得好:

如果回憶千百萬人的苦難,那就會歪曲歷史的前景!如

果刨根問底地探求我國風習的實質,那就會使物質上的

進步黯然失色!最好還是去回憶鼓風爐、軋鋼機、挖通

的運河,不,運河不要回憶⋯⋯⋯⋯那就去回憶科雷馬

的金子吧,不,這也不要⋯⋯一切都可以回憶,但是要

善於回憶,要歌頌⋯⋯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書中自有

黃金屋與顏如玉的古訓,全被打破,只剩想像中的七寶

樓台,拆下來不成片段。他的先鋒派詩人身分和文學

理想早在一九八九年進入分水嶺,從雲端摔落底層,到

二○○八年五月一場四川汶川大地震,又重新摧毀了一

次,像懲罰著薛西弗斯的巨石。大國崛起的夢,徹底粉

碎了,遑論身為人的尊嚴⋯⋯。如果說他寫的題材屬於

觸犯國家禁忌,某種程度來說,的確可以看成以衝撞為

文學資本,但為何要衝撞?沒有其他題材可寫了嗎?何

以不歌頌書寫紙醉金迷的小資生活?先鋒派詩人的張狂

轉化成江湖賣藝的倔傲身板,風花雪月的詩句化成見證

史實的鏗鏘話語,外人很難測度「六四」這個影響中國

人命運的事件究竟有多深遠?會持續多久?若以台灣經

驗來參照,發生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對國

民黨政權的質疑到今天仍然沒有過去,因為黨國體制並

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事實仍未完全揭露,而公義尚未彰

顯。屬於上帝的篩子,雖然篩得很慢,但篩得很細⋯

⋯。

沒有人想到廖亦武在16次被官方拒絕出境簽證後終

於得以出國訪問,會得到歐美文壇和媒體讀者的瘋狂追

逐,好像他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這些都不是寫作

底層訪問的廖亦武在開始寫作時可以預想得到的。就像

在一九八九年之前,他也不曾料想過自己會因為寫一首

長詩《大屠殺》,拍攝一部音樂詩劇《安魂》而身陷中

國囹圄四年多。而在經歷了身毀名裂和妻離子散之後,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高格孚

◎池田維

值,且對日本人懷親近感及善意的

鄰居。

另外,日本人如何看待日、

台關係呢?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稍

做說明。位於東京的台北經濟文化

代表處於二○一一年五月委託尼爾

森公司針對一千名日本人實施調查

(未包括震災區民眾),並於五月

底公佈調查結果。對於目前的日、

台關係,回答「算是良好」的有

七十二‧五%;回答「非常良好」

的有十八‧七%,這兩者加起來,

顯示超過九十%的人認為「日、台

關係良好」。此外,問到是否信賴

台灣的問題時,回答「基本上是信

賴」的有六十四%;回答「非常信

賴」的有二十‧二%,兩者相加,

可知有超過八十%的日本人是信賴台灣的。

正如這般,當前日、台雙方是本著信賴的基礎上在

維持及發展良好的關係。

第二點是,二○一○年九月在尖閣諸島海域發生中

國漁船與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相撞事件及其帶來的

影響。這事件發生時間幾乎與這本書出版的時間重疊。

二○一○年九月七日,中國漁船在日本的領海內進

行違法捕撈,對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做出故意「衝

撞」的行動。

之後,就如後來被公佈的部份錄影帶所呈現的,中

國漁船與日本巡邏船擦撞、撞船,並非單純的事件。日

本政府在九月八日將中國漁船船長以涉嫌妨礙公務為由

予以逮捕,但九月二十四日,這名中國漁船船長以保留

處分的情況被釋放。從這位中國漁船船長被逮捕到釋放

的十六天之間,中國方面表示限制對日本出口稀土,並

拘留了四名日本商人,理由是他們

未經許可進入軍事警戒區。

這些中國方面所採取的報復式

行動,嚴重地傷害日本人對中國的

情感,將日本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

提升到空前的高點。同時,在日本

國內,菅直人內閣前後不一的各種

舉措備受日本民眾責難,不滿的聲

浪急遽升高。

在這事件後不久,《讀賣新

聞》(二○一○年十月五日)所

作的民調顯示,受訪的日本人當

中,回答「中國不可信」的比例為

八十四%;回答「中國的報復措施

太過分」的比例高達八十九%。此

外,尖閣諸島事件及在南海紛爭

中,中國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

國家之間的對立,還有今年八月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下

水試航等,都成為中國霸權主義的表徵,使得周邊各國

對中國的戒心提高。

此外,針對中國的軍備擴張持續維持不透明性、

企圖往海洋發展行動一事,今年八月初日本政府公佈的

《防衛白皮書》使用了「高壓式的」這樣的形容詞,並

且記載為「今後的方向性讓人不安」。《防衛白皮書》

中還指出,中國應體認到自己身為大國的責任,共享國

際規範,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會對日本這樣的

疑慮強烈反彈,認為日本又在煽動「中國威脅論」、並

強調中國增強軍備只是為了自衛而已。

今後,日本、台灣、中國這三角關係的走向,還有

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參與,這些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

定而言,仍會是重要的因素吧。

2011年11月5日於東京

台灣出使記與台灣之間的觀光客每年平均逾二百萬人,採用日本新

幹線技術的台灣高速鐵路,從二○○七年通車以來,目

前也一直運作順暢。

日本對台灣長達五十年(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

的統治,就如台灣的中學教科書所記載的,在對台灣人

不平等的待遇等是有些缺陷,但整體而言,在社會基礎

建設、教育、衛生等現代化基礎的建立上,所扮演的角

色是受到肯定的。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二○○九

年颱風引起的八八水災,最先派遣緊急救援隊到台灣的

都是日本,這大幅影響到台灣人民如何看待日本。這種

日、台之間的「連帶感」,正是台灣人這次對日本寄予

同情、慰問的原因吧。

再深入探討的話,台灣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感,背

後因素存在著環繞台灣的冷峻的國際局勢。當前支持台

灣的是中國、美國、日本等國之間微妙的力量平衡,如

果日本的力量因大震災而弱化的話,台灣人可能會憂心

力量失衡。

中國的立場是,如果台灣要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話,

就會動武對付。另一方面,美、日的立場是,期待中國

與台灣能透過對話,進行和平的解決,而不支持台灣的

現狀遭到片面的改變。台灣有九成的選民選擇不獨立也

不統一的「維持現狀」。對台灣而言,最大的課題是與

軍力和經濟力崛起的中國隔著台灣海峽,應保持何種關

係與距離?對此,日本不喪失力量這一點顯得很重要。

日本人對於台灣人的善意可以如何回報呢?我認

為盡可能在各個領域加強日、台之間的關係,並對期待

參與國際社會的台灣給予支持,應是理所當然的。最重

要的是,不要忘記日本有個共享自由、民主、人權等價

卻又突然揚名異國,與當世文豪比肩齊坐,這是上帝開

的玩笑,還是恩給的榮耀呢?

虛名之外,要問的是,究竟廖亦武為什麼寫作?為誰

寫作?而我們又因何出版?寫作《一九八四》的喬治‧

歐威爾曾在一篇文章中明揭他的寫作意圖:我所以寫一

本書,是因為我有一個謊言要揭露,我有一個事實要引

起大家的注意⋯⋯。一九七○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

忍尼辛的得獎致詞就是〈為人類而藝術〉,寫作和出版

的意義在此 為了普世的人道價值。若說,俠是以武犯

禁.文人自然也只能執筆成干戈了。我曾問廖亦武他最

喜歡的作家是誰,心目中最偉大的文學作品是甚麼,最

想寫出的作品又是甚麼?聰明的讀者對他的回答應不會

意外:我最喜歡的作家是索忍尼辛和司馬遷;最喜歡的

作品是《古拉格群島》和《史記》:最想出版的作品是

《我的證詞》和《六四群體證詞》。索忍尼辛所描寫的

蘇聯社會是一片汪洋,到處是由古拉格(國家機器)所

設置的監獄如同島嶼遍佈海上﹙蘇聯全境﹚,生活在中

國對這種處境不會陌生:

在我們生活的漫長曲折的道路上,我們時常沿著一

些圍牆、圍牆、圍牆—— 爛木頭做的、土坯砌的、磚砌

的、混凝土的、鐵的——幸福地疾馳而過,或者不幸地

踟躕而行。我們沒有思索過,它們的後面是什麼?我們

既不曾試圖用眼睛也不曾試圖用悟性往那後面窺看一下

——而那裡恰好正是古拉格之邦開始的地方。而且我們

也沒有察覺在這些無盡頭的圍牆上有著無數修得結結實

實的、偽裝得很好的小門。所有所有這些小門都是為我

們準備的!

《古拉格群島》.索忍尼辛

為我們而準備的小門,和暗夜的緝捕,多麼寫實的

記憶,這爿烏雲,從西伯利亞上空,橫亙中國全境,一

直遮覆到台灣綠島。就因為人的倏忽消失,蒐集劫餘者

的證詞就相形重要,以補充史實的闕漏和見證時代:

無文字記載的年代過去得越多,搜存倖存者們分散

的見證就越困難。這些見證告訴我們-------製造假案在機

關成立的早期就開始了,這是為了使人感覺到它們經常

的不可替代的救世活動⋯⋯。

《六四‧我的證詞》在寫作精神上既遙映蘇聯老大

哥的《古拉格群島》,作者本人的遭遇也同步回溯中國

文字獄的傳統,史學家及文學家司馬遷不就是典型嗎?

在刑餘之後,懷著一種「身毀不用」的深切恥辱寫下

《史記》這部傳世不朽的鉅著,司馬遷還以同樣遭遇的

往聖來開慰自己: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

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

論兵法⋯⋯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

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所幸的是,司馬遷並沒有遭到三次抄走書稿又重新

寫作的命運,這是他的幸運,但比之司馬遷,廖亦武在

牢中吃的苦頭倒也不遑多讓。還好,為了活著寫下精神

證詞,成為他的生存動力。

荷塔.穆勒女士以〈此地的憤怒.彼岸的溫柔〉

來歡迎和寬慰造訪德國的廖亦武,她同時也以當年帕斯

捷爾納克的《齊瓦哥醫生》要在海外出版的秘辛來對照

《證詞》的出版之旅,這種真正被禁制的聲音,也許剛

好顯示出作品的真實性以及背後牽動的力量不容忽視。

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不太知名的中國作家」才會得到

文明世界如此的注目,「長期活在公眾視野之外」是不

錯的,因為官方媒體所定調的「公眾視野之外」,正是

生活在底層的庶民大眾:台灣社會和文壇,又何嘗不然

呢?

這個中國作家的旅行會如何發展?他最終會不會回返

中國,只有作者本人知道,我卻突然想起沈從文的傳世

名作《邊城》的結尾.女主角翠翠所等待的伊人:這個

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情況。無論是針對過去的或現代、東方的或西方的脈絡

以及強國霸權或小國的外交等情況,研究「利害相關

者」(stakeholders)的價值觀,對與地緣政治分析的確

都有利。本書的第一章分析1683年鄭氏政權與施琅進行

談判妥協時,特別以「價值觀之地緣政治」此概念來釐

清第一封投降奏摺的作者,為了說服對方(康熙皇帝)

而「動員」的哪些共同價值。1683年夏天的台海地緣政

治的情況給我們一個「論述上的協商」的好例子。「閾

境性」這個新概念一樣也必須被筆者或其他學者在其它

脈絡裡善加引用,才能變成真正的典範。無論是台灣或

國外的學者所作的研究,台灣學必須產生許多可以應用

在其他脈絡的新概念與方法論,才能真正的對學術全球

化有貢獻,而不只是在台灣脈絡裡套用來自國外的理

論,就如同蕭新煌老師呼籲我們應該做的。

筆者在此想感謝六名研究生或朋友們幫我美化我的

華文:法國里昂大學東亞學院博士生尹明、國立政治大

學亞太研究博士學位課程張之豪同學(他對本書的第二

章使用的資料有相當大的貢獻)、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

吳姿萱同學、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蘇子翔同學、長榮大

學台灣研究所賴英泰同學以及鄭亦忻小姐(亦忻,新婚

快樂!)。在撰寫的過程中筆者從他們身上受益良多,

同時也希望他們一樣從中獲益。本書如果有良好的文

采,那要歸功他們;而筆者必須負責其他文意不通順的

部份。

自從《風和日暖》2004年的出版,筆者感到有一

點驚訝:它還是被許多人稱為是我博士論文的中文版翻

譯。事實上,它是我論文的一小部份而已,而且還增加

了一些新的分析;再加上,就如筆者在該書的序寫的,

它並不是由別人翻譯的。在此特別強調這點的原因是,

筆者自己直接用華文寫這兩本書以及請研究生幫忙把我

的中文潤飾,不但更有意思,更有其必要性:之前試過

請人翻譯我的作品發現其中的誤會不勝枚舉,因此選擇

上述的、備感艱辛、但趣味橫生又較可靠的寫法。在撰

寫關於複雜又敏感的議題時,用外文寫作固然有其難

處,但十分值得。多次發生的是,同學與筆者想了半天

到底怎麼樣說出來會最正確、最清楚、最能表情達意:

這真是「教學相長」。

台灣在馬英九政府的領導下,尋求能夠繞過棘手的

主權爭議並改進兩岸關係的道路。而國內的批評指出,

這種政策的實際走向將危及台灣的主權。過去李登輝與

陳水扁試圖與中國打交道,同時堅定重申中華民國在台

灣的主權,唯歷經二十年的嘗試終歸失敗。面對中國,

(文轉二版)

生之美學 國之尊嚴—內在革命 只有我們行為中的道德意義,能為人生帶來美與尊

嚴。

──愛因斯坦

這兩年多以來,經常在全國各鄉鎮辦演講,總會遇

到讀者問我:「王小姐,你有出書嗎?我已經將你的文

章剪成一冊剪貼簿了。很辛苦呢。你趕快出書吧。」常

常被問,問多了自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而下定決心,

準備出書。

其實,二十多年來編雜誌、寫文章、打筆仗,從來

未曾想過出書。因為寫每一篇文章對我而言,就像是在

打仗。是思想之杖,是意識和心靈的對陣。總覺得必須

有所為,必須盡點力量,讓心愛的島國不致繼續傾頹。

直到最近,才終於興起出書念頭。

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大概是二十幾年來散見在報

章雜誌的散文和評論。大多發表於《自立晚報》、《台

灣日報》和《自由時報》。其中多篇是近兩年來發表於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的文章。有些舊文現今讀

來,彷彿時效未過。這似乎意味著台灣有很多根深蒂固

的問題,依舊存在。燃燒青春火焰,渴望照亮幽暗的心

靈角落。可是一溜煙二十多年過去了,幽暗角落好像還

在那裡,揪著邪惡的眼光等待隨時出手。

這場思想的鬥爭彷彿尚未停歇。中國黨統治台灣

五十多年所造成的重污染,比想像中更為嚴重,已經深

入台灣人民的意識和心靈。

◎王美琇

達較特殊的想法時,他們適時地提供建議。這不僅關乎

筆者的中文能力而已,更是如何把這種想法從一個異文

化的脈絡融入另一個文化或語境。然而,由於近二十年

在台灣進行的田野研究,筆者希冀能夠對台灣與中華文

化的脈絡裡的概念、信念、想法與學術傳統熟稔,而非

毫不思索地把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概念直接移植到要研

究的本土脈絡。在此必須強調的是,筆者因為對台灣與

中華文化的深情以及對全球社會多元化的承諾,本研究

從起始試著從兩個文化傳統的出發點同時發展出新的觀

念。如前所述,這是筆者第二次用華文寫作:事實上,

用法文或英文書寫不僅對於筆者的學術生涯較為有利,

且簡單得多;但這種挑戰也值得:第一,能作就得作;

第二,先前筆者對自身作品被譯著的品質感到遺憾;最

後,希望此方式對西方與台灣的學術與公共辯論能有比

較直接的貢獻。

本書提供的主要想法來自於台灣這個特殊的田野,

筆者留在法國或歐洲可能無法產生這些概念。把台灣對

中國的特殊關係稱為具有「閾境性」的特徵即是最佳案

例。筆者在本書中所發展的「價值觀之地緣政治」則是

在其他脈絡裡而衍生的。如前所述,它就是筆者教授地

緣政治理論課程之主軸:本來此概念跟我的台灣研究沒

有很明顯的關係,但很快就發現也可以用來分析台灣的

我始終認為,台灣人如果沒有經歷一場真正的內

在革命,一場有關尊嚴、自信、勇氣和追求真實的內在

革命,我們要在這塊生長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為「台

灣」的正常國家,恐怕難上加難。

沒有勇氣追求夢想的民族,不可能建立一個令世人

尊敬的國家;沒有勇氣追求真實與實踐夢想的政治家,

更不可能奢求其改變惡劣的現狀,以及建立一個讓人民

擁有光榮和驕傲的國家。

近幾年我積極投入政治運動,好友問我:「美琇,

政治真的有那麼好玩嗎?」事實上,我並不喜歡政治實

務,但是,我更痛恨活在一個虛假的國家裡,假裝一

切都沒事而雲淡風輕地過日子。尤其,當我知道歷史

真相,知道有一個罪惡的政黨用盡一切欺瞞手段,對國

家、土地、人民和民主制度進行無止盡的汙染。如果我

繼續保持沉默,我無法面對自己的良知,也無法安穩入

睡。

所以,我採取行動了。

在二○○八年民進黨政權落敗後,在本土陣營氣勢

最低迷的時候,我邀請好友陳麗貴導演製作了「紅色戒

嚴」記錄片,旋即展開全國十七場的巡迴演講。然後又

在二○○九年十月二十三日開始,在許多前輩和夫婿辜

寬敏先生的號召帶領下,我們率領工作團隊浩浩蕩蕩推

動起全國三一九鄉鎮的巡迴演講。為的是,去鼓舞各地

2012年 春季注目新書

方以智晚節考余英時著

移動的桃花源石守謙著

與大師對話班.納帕斯堤克(Ben Naparstek) 著

墨西哥的五個太陽卡 洛 斯 . 富 安 蒂 斯(Carlos Fuentes) 著

暨允晨文化 30 週年展

2012 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

攤 位 號:世貿一館 綜合書區B301(信義路電影館入口)

時 間:2012年2月1日(三)~2月6日(一)

優惠訊息:單本79折,兩本75折,三本以上7折多餘的人寒秀 著

華文世界.台灣獨家

與大師對話班.納帕斯堤克

(Ben Naparstek) 著

Page 2: 第 版 一個中國作家的旅行 13 5 - asianculture.com.t€¦ · 繹,書稿已經由出版社寄給了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得到 极高評价。我在德國呆到9月,將去美國,進行《上帝是

撲火的飛蛾 很多外國人已經寫過他們當年住

在台灣時,目睹國民黨政府鎮壓、謀

殺、槍決、殺戮台灣人的故事。

他們來到台灣之前,鮮少事先瞭

解台灣歷史。國民黨政權在1947年發

動大屠殺,開啟隨後四十年的戒嚴統

治。美國政府對此保持緘默,支持台

灣政權,還監控在台美國人,如此一

來,更強化國民黨政權的高壓統治。

最近上映的電影《被出賣的台灣》

(Formosa Betrayed)就在描繪戒嚴時

期,惡質的國民黨政權和複雜的美國

外交政策。

唐培禮(Milo Thornberry)這本

回憶錄的書名,引言自他們全家被驅

逐出境一個星期之後,某位國務院官

員嘲諷的話。回憶錄首頁就引述這一段評論:

當今(在台灣的)美國留學生、傳教士當中,不乏對

台灣獨立高度熱衷,並且心甘情願投入者,還以為自己

是一群耐燃的撲火飛蛾呢!

將近二十年,唐培禮都申請不到新護照,不准離開

美國。

雖然已經離婚多年,秋詩(Judith)在唐培禮撰寫回

憶錄的時候,仔細閱讀並且提供意見。本書揭露他們如

何秘密地協助彭明敏成功脫逃。在台灣,彭明敏對台獨

運動的重要性,就如同南非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

一樣。唐培禮夫婦當時是彭明敏最親密的外國朋友,定

期跟他和其他異議人士見面。獲悉彭明敏有生命危險

時,他們鼓勵他冒險離境,造成轟動的國際事件。

本書揭露他們在這段經歷中所扮演的角色。內文詳

述他和秋詩在台灣戒嚴令下,一段驚心動魄又緊張刺激

的危險時光。

但是唐培禮的回憶錄並不僅限於涉入(彭明敏)秘

密脫逃,導致自己喪失出國自由的個人驚險故事。這本

書跟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小說一樣,故事

情節是一段哲學與精神之旅的載具。

本書前面三分之一的內容說明他對靈性的追求,何

以帶領他進入一個驚人的宣教工作。他被派遣到台灣完

全出乎意料,因為他對台灣瞭解相當有限。

本書也可叫做《唐培禮的靈性教育》(The Spiritual Education of Milo Thornberry)。這趟深入台灣政治迷宮之

旅,讓他體認到台灣人在蔣介石戒嚴下的苦難。在國際

上,冷戰導致美國全力支持台灣的反共政權。基督教衛

理公會支持統治台灣的外省政權,也服膺美國的外交政

策目標。結果,唐培禮逐漸得痛苦地質疑作為一個獻身

耶穌對人類承諾的傳教士,在這當中的道德倫理角色。

當時他有多重身分,一方面既是衛理公會宣教師,

又是台灣神學院講師,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同時還經

常參加秘密會議,跟當時仍屬非法的台獨運動領袖會

晤。

六○和七○年代的背景很重要,當時主流思想被各

種解放理念所主導。這些理念導致基督徒獻身行動和主

張人類解放應高於靈性的馬克思主義混雜瀰漫在一起。

但是唐培禮努力在這當中,堅定地從耶穌基督反抗羅馬

統治的傳統中,尋找理論上的正當性。

1960年代的台灣,有關以暴制暴的效果和正當性的

討論乍現。國民黨軍隊在1947年的大屠殺,以及228事件

帶來的的白色恐怖,促使許多人

考慮暴力報復。當時深山裡還躲

藏著政治犯。這些人當中,有人

主張武裝起義,其他人則力主和

平伸張人權。台灣政府嚴懲任何

有關228事件或政府壓迫的討論。

國外寄來的信件定期都會被政府

檢查論乍現。國民黨軍隊在1947

年的大屠殺,以及228事件帶來的

的白色恐怖,促使許多人考慮暴

力報復。當時深山裡還躲藏著政

治犯。這些人當中,有人主張武

裝起義,其他人則力主和平伸張

人權。台灣政府嚴懲任何有關228

事件或政府壓迫的討論。國外寄

來的信件定期都會被政府檢查人

員打開窺視。

唐培禮和秋詩在台灣、香港和美國都找到可信賴的

朋友,協助他們走過道德的泥淖——既遵守教會和政府

的規定,又能支持受苦的台灣社會。這本書充滿了許多

台灣人和外國人深思熟慮過的對話和論辯。

唐培禮詳細寫出他追尋方向和意義的過程。他從

國外訂書送來台北家時,很清楚一定會被搜檢的危險。

還在就讀神學院時,神學家雷諾‧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思想對唐培禮就影響深遠;等到他來到台

灣,尼布爾益形重要。另外兩個作家在當時對唐培禮而

言也深具影響性,他們分別是:辛巴威衛理公會宣教師

柯林‧莫里斯(Colin Morris)和英國新約學者布蘭登

(S. G. F. Brandon)。莫里斯和布蘭登作品所探討的主要

議題,都關乎暴力的正當性。對唐培禮而言,箇中答案

就在於詢問如果換成耶穌,會怎樣做。然而訊息並不明

確:「我不再假設耶穌必然是個和平主義者⋯⋯雖然尼

布爾的名言說,暴力與非暴力的界線並非絕對的,我個

人還是覺得這當中有一條鴻溝,一旦跨過去,我就不再

是我過去自認的我自己了。」

涉入台獨運動越來越深之後,唐培禮夫婦也進入黑

暗深邃的顛覆文化,包括秘密送錢,假造身分,神出鬼

沒。

他們令人最出乎意料的出擊,就是成功地把彭明敏

送出國。儘管這個英勇的政治行動並未被發現,但是最

後還是遭到莫須有的罪名指控,扣上一個他們根本沒有

涉入的案子,予以逮捕並且驅逐出境。多年後,他們才

知道真正原因。讀到最後,就會發現令人訝然的答案。

這本回憶錄應被視為兩個層面的經典文件,其一

是身處鎮壓迫害環境下的傳教經驗,另一方面則可說是

為更廣泛的政治活動人士而寫。兼具偵探小說的驚悚情

節和回憶錄的敘事風格,書中人物的對話因為這些人的

性格和當時的環境而尤顯獨特。每一章節都緊緊抓住讀

者,深入作者神祕的困境及其友人的恐懼。通篇回憶錄

裡,一路連貫著神學和道德論辯,讓故事更顯普世意

義。

我有幸在1965年到1967年間,當過唐培禮和秋詩

的鄰居,就住在台北市濟南路二段,相隔才幾戶人家而

已。當時我們的小孩都還在襁褓之中,我們也都深入參

與台灣的政治和人權議題。

也因此,我帶著深摯的敬重,以及更濃厚的回憶,

閱讀他如何把信仰和台灣人權奮鬥緊密結合的故事。

◎柯義耕(Richard C. Kagan) 美國漢姆萊大學(Hamline University) 東亞研究榮譽教授

第 3 版第 2 版 2011冬季號 Vol.13名 | 家 | 書 | 介 名 | 家 | 書 | 介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好書在線 www.asianculture.com.tw

1

「我把你當人看⋯⋯好好的把你教育,好好的提供

機會給你⋯⋯」這是1997年馬英九向溪洲部落台灣原住

民說的話。

將四方所謂「夷狄」視為禽獸,是中國三千年的傳

統。台灣拒被統治的原住民,被稱為「生番」,如禽獸

可殺,清乾隆55年(1788)皇帝諭:「生番等與禽獸無異,可以威攝,而不可以德化。」(《台案彙錄庚集》)

三百年了,來自中國的馬英九進步了,願意以「人」待

之,以「德化」之。而「賦性愚魯」(余文儀《府志》)的

台灣人也讓馬當上總統,然而近四年,台灣的文化、原

住民的地位,只能以「每下愈況」況之。

我們且看《賽德克.巴萊》,就是「真正的人」,

這些自己土地的主人,面對外來的日本入侵者,有一段

創作出來的台詞:「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

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驕傲就是「反抗的決心比

奇萊山還要堅定」的犧牲精神,這也許是電影要激勵台

灣人能「舉一反三」的反抗外來的政權,而國民黨則企

圖用來與中國民族主義抗日聯接。

吊詭的現實歷史,倖存的Seediq與其他的台灣原住

民,如今,已陷入能否渡過本世紀滅絕之危境的禍首,

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及其文化。台灣四百年外來統

治史只被挑出一小段扮電影的「霧社事件」是小小的

case,因為對手不是中國人。在漫漫迷濛的春秋中,侵

凌、殺戮台灣南島民族系的屠夫,絕大多數是來自中國

的「官兵」與「國軍」。

2

上述起頭所說的,即所謂「夷夏之防」,猶是今日

集權中國所操縱的民族主義的種族優越感。在台灣是所

謂的「高級外省人」。不容諱言,正是國民黨馬政府的

權力軸心。馬政府一反兩蔣的反共保台,快速的親共傾

中,大有賣台之勢而激起台灣人的驚惶與覺醒,當年來

台的外省人子孫,多已認同台灣,台灣人政治上認為台

灣主權獨立於中國,應有九成以上的共識,但從文化上

與「中國情結」的糾葛,以及有無捍衛台灣獨立的決心

來觀察,台灣還是危機四伏,因此台灣人要正確的、客

觀的去研究,了解中國及其文化思想本質、特色,中國

歷史縱深的發展,除去地理、經濟的因素外,主要是受

文化思想支配的,即是說中國的一切行動,是受思想的

指揮。這個思想是一個早熟的具有擴張性結構─「中

國民族主義」,台灣人的中國研究多只做近、當代的政

經探討或結構外表面的現象批評,而最重要是應該深入

中國文化的古典典籍所產生的政治、社會、歷史結構中

去破解、分離結構;這是建構台灣的主體性文化必要條

件,才能鞏固台灣的獨立與自由,對於中國文化特別是

民族主義的思想沒有知,又如何能破呢?沒有破中國,

就不能立台灣,這是我對台灣政界、學界長期孤獨的呼

喚與吶喊。

3

中國民族主義這個結構有四個系統。一是空間,

二是民族及其語文為基礎,即天下中央的「中國」,

是「聰明睿智」的人所居的,人種叫「諸夏」或「華

夏」,四方為四夷,宛如禽獸,諸夏說的話是古漢語,

或稱「雅言」,而與古漢字的創造配合使用,成為統治

者的工具。此外三是政治,天子行「王事」,帝王中

央集權,天下至尊,無敵於天下。四是思想,獨尊儒

術,孔子為聖人,神格化,用儒教、科舉穩定內部秩序

與同化四方異族。四者約在二千年前西漢時奠定,成為

今所謂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的內部結構,前二者屬

於民族主義即國族主義,後兩者屬於文化霸權,但中國

民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的泛稱,應包含文化霸

權的意識型態,現以表列說明:

中國民族主義(文化霸權)結構

先秦 西漢以後 今日中國

空間 1. 天下包括中央的「中國」四方「夷狄」

2. 中國指「諸夏」「華夏」3.分野

1. 「中國」是天下中心2. 同先秦,但愈後世「天下」「中國」愈膨脹

3.「大一統」中國土地主權無邊界4. 分野,王者配天

1. 舊天下中心觀2. 擴張主義3. 反「分裂」

民族

(語文)

1. 同上「空間」2. 古漢語、古漢字

1. 「華夏」「中國不斷的消滅、併吞,同化無數民族與國家」

2.「黃帝子孫」的攀附3. 古漢語、漢字變遷4. 北京話於蒙古時代出現,異於古漢語

1. 中華民族(繼承晚清排滿口號,而擴大解釋)

2. 現代漢語(普通話)

政治 1. 黃河中下游為周朝諸侯國2. 長江中下游為獨立王國3.「夷夏之防」

1. 中央集權與霸權思想「大一統」出現2. 天子「王事」主義與「撥亂反正」3. 天朝思想,四夷朝貢

1. 共產主義,權力集中制專制政體

2.「不搞三權分立,多黨輪替」3. 反日、反美、反獨的「愛國主義」、「擴張主義」

思想

(信仰)

諸子百家

多元言論

1. 獨尊儒術,儒書為王朝的經典,思想一元化

2. 孔子為聖人,「素王」、神格化3. 中古科舉制度起

1. 一反共黨批孔傳統而推展尊孔讀經

2. 反民主、人權3. 沒有思想言論—自由

4

中國民族主義的空間、民族、政

治、思想系統結構立體圖(莊萬壽製)

5

從中國歷代王朝的立場來評估民族

主義的四個系統去征服四方、滲透力不為

不大,破壞力不為不重,況且就整體中國

文化言,尚有典章制度、道教、釋教、

藝術、工藝、技術⋯⋯的力道,以及農業

經濟所積累的人力、物力,是世界級的文

化,台灣人不能小覷,無論什麼民族「掌

握」了這些條件,皆可以「中國」自居,

君臨「天下」。

以台灣言,距黃河中原或北京,直

線距離比該地至海南島還近,但海南比台

灣早一千年列入中國的行政版圖,這乃是

台灣有寬的海峽、海流之賜。中國擴張領土很早,但被

圈起來的土地,尤其是深入江南的有數以百計的原住民

族和許多獨立的國家比Seediq慘烈千、百倍的反抗戰事,

不知凡幾?但漢字、孔儒、漢姓一旦進了部落,語言既

使沒有消失,也會逐漸被迫認賊為父。福建古閩國的百

越子孫早早已無我國我族的認同。台灣平地被吞噬過,

幸運又被吐出來,而倒霉的圖博幾乎是沒有任何「中

國」成分的獨立國家,中國何其殘忍的冒天下之大不

韙,要消滅這個古文明。20世紀英、法甚至俄國,吐出

了數十個民族國家給復活,而中國依舊是一個繼承「天

朝思想」、「天一統」的中華帝國,「中國民族主義」是

今後人類民主與和平的最大威脅。

6

誠然,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堪稱燦爛。尤其個人

專攻的諸子的先秦哲學,認為這是一個政治、學術、思

想極多元又進步的黃金時代,到漢武獨尊儒術,二千年

來「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明代李贄的話),而緩慢

遲滯。二千年,長期內化了改朝換代的皇權與忠孝節義

的倫理,不能激起挑戰創新的思維。尤其中國共產黨的

文革後使中國人更貪婪自私,沒有安全感,中國只有利

用民族主義。中國官方教育是中國近代何以不能富國強

兵,以致招受侮辱侵略,而我們的關注是中國領土大致

愈後愈大,政治也愈來愈專制,尤其做一個台灣人,受

◎莊萬壽

台灣確為地緣政治的弱勢,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二次提出

緩和政策,標誌著台灣島與中國大陸關係間截然不同的

新途徑。藉著橫跨數個世紀的台灣海峽地緣政治學比較

分析(在本書中稱為「歷史性比較地緣政治學」),

本研究試圖闡明1680年代早期的末代鄭氏東寧國以及

二十一世紀初期迄今的國民黨,兩個政權如何處理復興

中的中國(三藩之亂後及今日的中國)對其所造成的

「誘惑」。兩個政權早期確實都將他們統治的正當性建

立在以下的前提上:他們都是把自己視為被「非法」政

權推翻的中國大陸政權的「合法」繼承者。事實上,對

他們而言,比起文化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誰才是正統繼

承者在政權的競爭上是更為重要的。然而,在這兩個案

例中,面對中國崛起所導致的台灣力量之弱化,捍衛島

上政府主權與競逐政治正當性這兩個目標,開始與另兩

項政治價值有所牴觸——保護大中華民族的統一以及促

進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強權。與中國的重新結盟遂成為

可能的選項,因此造成了兩個時代的島嶼政權內部的分

裂。本書比較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並以它們為例說

明比較地緣政治的長處與限制,顯示出十七世紀末與

二十一世紀初兩者間的最根本差異,在於民主論辯、公

民社會與政黨輪替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本書最終歸納海

峽兩岸的歷史、認同政治以及地緣政治這三個面向,用

以詮釋台灣歷史性的意義為:台灣「閾境性」。

本書撰寫完成之後,有幾位學者依然提供筆者學

術上的建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滿紅教

授、東吳大學政治系吳志中教授、前台灣大學哲學系李

日章教授、美國維吉尼亞州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的T. J. Cheng(鄭敦仁)教授、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

研究中心主任蔡石山(Henry Tsai)教授、前中央大學法

文系教授劉光能、以及英國里茲大學傳播學研究所蔡明

燁(Ming-yeh T. Rawnsley)教授。他們的寶貴建言都令

我深感榮幸。當然,沒有允晨文化出版公司的廖志峰先

生長期以來的鼓勵與支持,很可能就不會有筆者這兩本

中文專書的出版。

最後,筆者也利用這個機會感謝多年來請我演講

的教授們,因為到他/她們的學術機構演講或學術討

論,都是非常好的機會與同行們及同學們交換意見。本

書內容的一些想法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而被探究。柯蓉

(Christine Cornet)教授請我在北京的法國文化中心發

表一場演講,讓我討論台灣海峽在十七世紀怎麼樣從地

理事實轉變為地緣政治上的對象。廈門大學的台灣研究

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及陳孔立教授請我談論台灣第二代外

省人對本土化的深化以及所謂的「去中國化」政策的反

應;這個主題也在鮑梅立(Melissa Brown)教授的邀

請下在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被探討的。國立台灣大

學社會學系的何明修及曾嬿芬教授給我有個機會論及外

省人的中介地帶情況。蔡石山教授在他舉辦的「台灣海

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讓我有機會闡

明鄭氏政體的衰敗與最終的沈寂。Barak Kushner(顧若

鵬)教授邀請我去英國劍橋大學發表關於外省人認同之

過渡儀式的演講。曾銳生(Steve Tsang)也給我一個機會

在牛津大學談有沒有一個所謂的「去中國化」政策。最

近,恩博(Marc Humbert)博士給我機會在東京的日仏

會館(Maison Franco-Japonaise de Tokyo)與日本教授交

換意見;筆者在此處做了關於台灣如何面對中國復興的

演講。第一次公開地描述「台灣閾境性」這個概念大概

(文接一版)

幾乎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過「轉機」,因而

其生涯發生了變化。有的人發生過一次,有的人有好幾

次。我也不是例外。1970年初,成功脫出台灣,可以說

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轉機,徹底改變了我的一生。當時在

台灣宣教的美國牧師Mr. Thornberry(唐培禮),和其夫

人Judith(秋詩)(他倆於返美後,不幸離異了)在此事

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重要角色。(我脫出台灣的經過,

詳述於《逃亡》一書,玉山出版社,2009年出版)

唐牧師也於2011年2月出版了一本英文「回憶錄」,

將其一生從幼年以至決心成為海外宣教師的心路歷程記

錄下來。

唐牧師夫婦在台灣時,是戒嚴暴政白色恐怖時期,

他們夫婦冒險幫助我逃離台灣,其勇敢不但使我個人感

激,銘記一生,知情者也莫不深深欽佩。

讀了這部「回憶錄」,知道他們為了這種義勇付出

了多大代價,也有我們非美國人非牧師者未能領悟的深

厚意義所在。

第一,美國政府包括其駐台官員都反對在台美僑

涉及本地政治,尤其不欲美僑與台灣異議份子接觸,遑

論給予援助。宣教師的美國總部也持同樣立場。可是在

台美僑,尤其媒體人士、學者、留學生或宣教師們都為

了要較深瞭解台灣的社會和政治,偏偏要與異議份子來

往,而且其中有的出於正義感,有的出於自由民主人權

的信念,願與異議分子交往,甚至予以鼓勵和支援。唐

牧師夫婦則是其中之一。曾有一個美國國務院官員嘲諷

這些美僑「好像撲火飛蛾,不知死活」。唐牧師夫婦的

行為不但使美國官員惱火,也使其宣教師總部不悅,他

們所面對的困境可想而知。此書名「撲火飛蛾」是在對

上述官員的言論反予諧諷的。

第二,基督教神學上,有一個課題一直在爭論,

迄無結論,即「如何對付暴力?」一方面有絕對的和平

主義者,主張在任何情形之下都反對使用暴力。另一方

面則有人認為在某種條件之下,不得不容許「以暴抗

暴」。當時台灣,在中國國民黨白色恐怖戒嚴之下,異

議份子都認為這是組織化、制度化的暴力,主張民主自

由人權者備受迫害(逮捕、拷刑、處死),故他們大都

相信應該「以暴抗暴」。唐牧師夫婦同情他們,保護和

幫助他們,在國際秘密募款,暗助受迫害者家族和遺

感謝唐培禮牧師族,這種行為的含意便是默認「以暴抗暴」的正當性。

作為美國宣教師,違反本國政府和總部的立場,而作此

決定,無疑是經過痛苦的天人交戰和心靈掙扎的。

第三,有一句西諺:「Success has many fathers,

fai lureis orphan.」「成功(者)父眾,失敗(者)孤

兒」,意即有人一旦成功,必有多人冒出來邀功,把成

功歸於自己的功勞,但萬一失敗,則孤立無援,無人願

意負責,都說與其無關,我曾痛感此話的真實。

一個單臂人,無任何證件,要從台灣輾轉到瑞典,

當時國際旅遊尚未盛行,飛機班次少,航程也短,整個

航程從東京開始,經過台北、香港、曼谷、蘇聯、丹麥

到瑞典,在每一站都要停下加油或換飛機,其複雜難度

好像要飛到月球。又要保密,故只有我一個人做全盤計

畫,只有我一個人知悉整個細節,從頭到尾,結果成敗

生死,當然我一個人擔當。行程每一階段或都需人接應

幫助,而他們僅能知道其所負責應做的事,且要嚴格保

密,並不知道其他人在其他階段在做什麼。對於每一位

幫助的人,不論所做的事情大小或重要與否,我都非常

感謝。然事情成功以後,卻有人誇口吹噓,好像我能脫

離台灣全靠其所協助似的。對此我未曾置評,僅再道謝

而已。唯必須特寫的,真正扮演關鍵角色的外國宣教師

們,幾十年來,若無其事,沒有一個人言及其所作的貢

獻,尤其唐牧師不但被國民黨政府從台灣驅逐出境,還

被國民黨政府誣控為「恐怖份子」,又美國官僚似不無

報復心態,其返美以後,十數年間,無法領到美國護

照,未能踏出美國一步。對此莫大冤枉,他無一句怨

言,甚至也不讓我知道。十數年後,與其談論當中,偶

然窺知此事,使我大為驚愕和感動,也深感歉疚。過

去聽到有人說「東方注重精神文化,西方注重物質文

明」,這實為無知之言。由我看來不少西方人士的心靈

修養,遠優於許多東方人士。

這本「回憶錄」,雖是一位美國宣教師的心路歷

程,但他親身體驗台灣白色恐怖戒嚴下的生活遭遇,是

極難得的歷史見證。

唐培禮牧師幫助我脫出了絕望的淵底,重新獲得

「生機」,趁此機會再次對他致上最衷心的感謝。

2011年8月15日

撥去「中國」的烏雲—解構「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穩定結構」(《興盛與

危機》)其實是不出

儒教的範疇,他沒有

指出「華夷之防」是

「興」「危」因素,

而加以批判。

其實儒教也是顛

覆王朝的禍源,明明

是一個多族多國的大

空間,因有「華夷」

與「大一統」思想,

根本沒有並存的機

會,歐洲可以多族多

國。但華夏只有一個「中國」,「夷」的一方被迫只有反

撲。尤其北方的遊牧民族,若能佔領中原,一樣以「中

國」之尊,號令天下。從被污名的「五胡亂華」起歷史

又在「華」與「夷」之間,進一步的展開難以休止的戰

爭。

最後,蒙古人、滿州人佔領了中國,而使得又要

不斷「驅逐韃虜」。為什麼東亞文化不讓各民族間成為

一個國際社會呢?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天下各國都是「諸

侯」屬國。〈中庸〉說:「懷諸侯,天下畏之。」

8

今日中國繼承昔日「韃虜」滿族的勢力圈而嚴加

武力控制,加以政治不民主,經濟畸形發展,而激化民

族、階級的矛盾,一年多達十餘萬次的群眾抗爭,共產

主義的倫理早已瓦解,而企圖用孔子經書來麻醉,但又

不能解決共黨與儒家理論的衝突。民族主義是轉移內部

危機的藥方,優越的「中華民族」,反分裂的「愛國

主義」。介入、干預國際社會的政、經、軍事「硬實

力」,以及積極推動中國語文、孔儒文化的「軟實力」

可以「天下畏之」,並騙取中國人民的虛榮與支持。

事實今日民族主義是無法解決內部的矛盾,更難平

息內部的民主運動,全球民主人權運動挾「全球化」,

排山倒海而至,中國儒教與民族主義是難以阻擋的,中

國若不能改成邦聯制,則必須面臨崩解的危機。

國際上也認清中國的企圖與野心。連李光耀都說:

「中國說不稱霸,為什麼老告訴全世界自己不要成為霸

權?」(2009.12.29BBC),最近他警告新加坡人說:

「那種一廂情願要回到『中國祖國』懷抱的浪漫情懷,

是痴人幻想」他很感激曾祖母當年把子孫留在新加坡,

未回中國。(2011.10.4《星洲日報》)

台灣人,不論祖先是否來自中國,應該早已夢醒,

這是本書出版最大的期待,這是理性,不是感性。

基於人性的尊嚴,本書所集多年的學術論文,是理

性的論述,可能是台灣第一本從古典文本嚴謹的去瓦解

中國民族神話的著作,淺白詳細的解說了中國民族主義

的四個系統,如何違反人性的尊嚴。

9

首先感謝我最敬仰的彭明敏教授之序文,1992年

11月彭教授返鄉,在圓山飯店歡迎餐會上,我首次興奮

的看到他。不久,國民黨中央在討論「一個中國」的定

義,我乃在《自立晚報》發表長文〈「中國」論〉,有

一日,在師大收到一封封口貼膠帶的信,一拆,竟然是

彭教授親筆書,感動無比。他鼓勵「若能對此類問題繼

續論述,則台灣人民幸甚矣。」我確實著述不輟,尤其

從我漢學的專業去解構中國人文思想,印出多種專書。

而且長期承蒙他的厚愛與提示,真惠我良多,今重展信

函,匆匆已近二十春秋矣。這本中國民族主義之付梓,

或不負當年之所望。

2011年11月20日 夜以達旦寫自序

中國國民黨的蹂躪之後,又面臨對

岸中國的威嚇,龐然大哉的中國是

否能夠民主,不僅事關台灣人,也

牽連人類的幸福。個人長期的研

究、索尋、思考,一言以蔽之:乃

「中國民族主義」作祟。蒙古人、

滿州人也中了中國「大一統」的

毒,滿族當皇帝開疆闢土的下場是

自己滅族滅語,中國文化核心是天

文的「大黑洞」。而朝鮮、日本雖

有「小天朝」或「小中華思想」,

幸有海洋之隔,就生存於世。

7

冷戰時代, 1 9 5 7年,猶太

美國學者魏特夫(K a r l A u g u s t

Wittfogel 一譯魏復古)出版《東

方專制主義》巨著,他依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所

論人類經濟發展所經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古代奴隸、封

建、資本主義過程的第一最早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是

中國從古至今仍然停留的階段,共產中國仍然讓這種公

有制「復辟」,理由是古代需要灌溉治水的水利工程,

需要眾多的勞動力、政治權力也需要高度集中,沒有獨

立於帝王的貴族階級與土地私有制,而建立了十分穩定

的東方專制社會,又稱為「治水專制主義」。中國長期

專制政治是事實,重點為何仍繼續專制,連俄國都已有

選舉制度,治水說早就難以成立。個人以為「華夷」

與「大一統」觀,才是讓中國必須中央集權下去的主

因。「華」擴張、統治、同化部分的「夷」乃至全部的

「夷」但外圍又有新「夷」的出現,也就是「中國」不

斷擴大,四方始終有「四夷」,土地愈大,內部不馴服

的民族,階級當然愈多,中央就必須愈集權、愈專制。

從漢初所謂「七國之亂」後,根本沒有獨立貴族(諸

侯);後來南方併吞進來的所謂「土司」半自治的結構

也被摧毀。

穩定這個專制制度的功臣是儒教,以親疏階級禮教

來鞏固統治王朝,二千多年前的批儒的《莊子》及其後

反儒學派早就看出來。1984中國學者金觀濤所稱的「超

這是一件事情故事是有生命的,如果不能大聲地講出來,故事

是會死亡、會消失、會永遠消失的。我們都懂得這個道

理,但是,世間的故事還是在迅速地消失著,因為能夠

講故事的人在不斷地走向生命的盡頭。他們生前因為各

種理由而不能講、不讓講,以及不方便講。這許多的理

由裡面多半來自外界的壓力,當然也有自我的束縛。

最近三十年,我都在講故事,大聲地講。但是,還

是有一些故事,從來未曾碰觸過,因為太黑暗,因為太

匪夷所思,因為太過讓人傷痛,或者,實在是太荒謬。

到了二○○三年,我被瘋狂的疼痛折磨已經一年。雖然

我們都知道疼痛是生命的孿生姐妹,人還在疼痛中,證

明此人還活著。但是,不間歇的疼痛是會讓人感覺消沉

的,是會讓人除了疼痛以外不再有別的感覺的,是會讓

人的鬥志被消磨殆盡的。這一年我感覺到危機,於是下

筆寫了第一章,出奇的順利。之後,便被專欄文章與教

育有關的書籍隔斷。長篇敘事是馬拉松,需要頑強的精

神和相當的體力,不能有半點鬆懈。於是,我在熬煎中

將這些故事放回了我腦中的庫房,寫的都是短文,因為

力所能及。

二○○七年三月早春的

美國東部,風狂雪猛。華盛

頓雨雪交加,冷得要命。就

在這個時候,老朋友廖志峰

先生來到了華府。為了一個

會議,他先是奔到天寒地凍的紐約。會議結束,為了與

允晨的作者見面,交換意見,又朝北奔向了更加冷冽的康

州。然後,折轉向南,繞個大彎來到了此地。雖然天候很

不好,廖先生還是勉力拍下了許多照片,我總是記得,面

對華盛頓紀念碑,在狂風當中,他舉著相機的姿態像是一

位戰士。天候是這樣子壞得離譜,廖先生的興致卻總是很

好,我們談音樂、談藝術、談電影,談的最多的還是書

籍。外子J、我和廖先生,三個愛書人聚在一起,有著說

不完的話題。就在這個時候,被我鎖進庫房的故事,露出

了頭來。廖先生跟我說,「把它們寫出來吧。」

這一年的秋天,在一個聚會上,看到小布希總統。

他的口頭禪總是,「有什麼問題嗎?」此時此刻,他的

任期將要進入最後一年,他已經做了將近七年白宮的主

人,在告別華府之前有無數的事情在等著他處理。在這

種時候,談到什麼問題是合適的呢?我忽然想到,廖先

生在此地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沒有法

子解答,此時正好提出來。於是,我跟總統先生說,

「一位台灣的出版人在此地參觀訪問的時候曾經提出一

個問題,所有的白宮照片都是從外面拍攝的,能不能找

到一張從白宮內部向外拍攝的呢?」總統微笑,「這是

一件事情,我記得了。」聖誕節以前,一位白宮助理寄

來了兩張聖誕卡,附一短信,要我把其中一張聖誕卡寄

給「那位台灣的出版人」,因為聖誕卡上面的這張照片

雖然並不是十分精采,卻是從白宮內部向外拍攝的,勉

強可以回答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我便把這張總統伉儷

簽名的聖誕卡寄給了廖先生,一邊祝福他佳節愉快,一

邊在心裡想著,總統先生說,「這是一件事情」,他就

把這件事情做好了。我也有許多事情要做,我也應該做

好每一件事情。在我的許多事情當中,最為棘手的就是

寫出這些未曾講述過的故事。

每年春節過後,我總是會回到台北看書展。廖先生

很忙,時間有限。他家住基隆,便早早趕到我住的國聯

飯店,在餐廳裡匆匆見個面。我們一道吃完早餐,他便

奔到出版社去上班,我則奔到書展上去,展開地毯式搜

索。在我們一道吃早餐的時候,那許多故事也常常會露

出頭來。「寫長篇是很辛苦的,但是,我還是希望你把

它們寫出來。」廖先生這樣說。

我在這幾年裡,為了做好這件事情,與疼痛展開無

法想像的鏖戰。很多時候,日記上只有兩個字——「痛

極」。請教了無數中、西醫、無數專家,大家都拿不

出什麼好辦法。有的時候,我能夠勉強寫一千字,有時

候,一天寫不了五百字。一月兩千字的專欄文章之外,

這件事情的進度緩慢之極,而故事正在慢慢地遁去。我

跟自己說,如果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恐怕是要給自己一

個日期,在這個日子到來之時我一定要做完這件事情。

下這樣的決心的時候,疼痛正猖獗。那個預定的日子是

二○一一年的最後一天。我在劇痛中下此決心,完全不

知滿天黑霧中是否能夠見到光明。

終於,命運再次展現其威力。二○一一年春夏之

交,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巧遇一味相當古老的藥物,

它抑制了疼痛。我抓緊時機,奮力書寫,終於提前四個月

做完了這一件事情,講出了這許多近三十年來沒有機會寫

下來的故事。藥物是否會失效,疼痛是否會捲土重來,生

命之路還有多長多短,我都完全地不在意了。

現在,我把這些故事交給了廖先生,交給了允晨文

化公司。剩下來的事情,便交給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2011年9月2日

寫於華盛頓近郊維也納小鎮

◎韓秀

◎彭明敏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不同部份,不但寫作時間不同,

文章內容性質也不同。第一個部份文學隨筆,全部是二

○○五年至二○○八年之間刊在聯合報副刊上的專欄

文章,專欄性質又分為兩個,一個叫做生活在他鄉,分

別描寫世界各大都會的文學風景,另一個叫做非觀點隨

筆,愛寫甚麼就寫甚麼,內容雖然有點雜,但主題還是

離不開文學。當然,這些文章都是當下即席的寫作,且

為報紙副刊篇幅所限,無法長篇大論發揮,就是一種寫

作的紀錄而已。

至於本書的第二個部份,文學日記二○○九年至

二○一○年,內容主要描寫我在臥病期間的讀書心得,

二○○九年初,我在沒預警狀態下突然遭遇心肌梗塞襲

擊,雖然後來性命保住了,身體狀況卻變得異常衰弱,

只能每天躺在床上藉看電視和讀書打發日子,一晃眼竟

一年過去了,這之間我就特別記下一些讀書心得,雖然

有點凌亂,畢竟還是整理出來了,全都離不開文學閱讀

心得。我覺得很奇怪,這次扎扎實實讀了幾本名著,包

括《追憶似水年華》、《堂吉訶德》、《尤里西斯》,

甚至也包括了村上春樹的三大冊《1Q84》,除普魯斯

特,其餘心得都是反面的,真正的非觀點心得。

村上春樹在《1Q84》一書中有一段情節寫到女主

角在躲避仇家追殺時,躲在一間公寓裡竟日讀普魯斯

特,藉此打發無聊的時間,有人告訴她人只有在被囚禁

或長時間臥病在床時,才會去讀像《追憶似水年華》這

樣的大書,可惜村上春樹後來沒提及女主角讀這本小說

的心得,我猜測的情況是,普魯斯特對村上春樹是太重

了,他並未讀出甚麼名堂,不,他甚至從未真正讀過

這本書,就我對他的理解,從他最著名的作品如《挪

威的森林》或《海邊的

卡夫卡》,或甚至最近

的《1Q84》看來,他實

在是個層次並不高的膚

淺作家,不懂何故那麼

廣受歡迎,他的水平似

乎只能停留在《麥田捕

手》或《大亨小傳》上

面,《追憶似水年華》

這樣的作品在他心目中

竟成為打發無聊時間的

讀物,可見這不但是個

次級作家,甚至還是個

不入流的讀者哩!但他有一點似乎說對了,人在長期臥

病時適合讀普魯斯特,我正是如此做了,我敢說這也是

個人畢生當中最愉快的閱讀經驗,希望能夠同讀者們一

起分享這寶貴的心得。

要去批評或鄙夷大家所公認的世界經典名著,實在

需要一點勇氣,特別是像《堂吉訶德》和《尤里西斯》

這樣舉世公認的經典名著,要批判它們,有勇氣之外,

還必須具備一點閱讀的眼光和品味,坦白講,我從來就

不欣賞這兩部作品,如今硬著頭皮再讀完一遍,只是為

了印證自己的耐性並更進一步說明自己怎樣不耐煩這兩

本作品,唉,品味,只有好的品味才能詮釋品味。

夏日將盡,夕陽在西方天邊漸漸消逝,夜幕低垂,

一天又過去了,秋的腳步也跟著近了,盼望冬天趕快來

臨。

2011年夏末於逢甲大學外文系

非觀點 ◎劉森堯

是在台南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這裡要感謝達嚴思(Jens

Damm)以及天江喜久教授。最後,筆者因為非常喜歡

威尼斯也很高興接受李集雅(Tiziana Lipiello)教授的邀

請。她是威尼斯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兼漢學教授;我連續

三次去威尼斯,上述每一個題目大概都講過。但是,最

令我感動的是北美洲台灣學會的學生及執行委員長期對

我研究的興趣:身為教師,誰不會對研究生的學習熱誠

感到欣慰呢?

2011年8月於淡水

註:�本書採用兩岸各方使用的寫法:中華民國的繁體或所謂的「正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體字,指各方的機構、制度、法律或人的名稱。